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参考来源:《聂荣臻回忆录》《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传记》《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》《聂荣臻科技文选》等史料文献
1962年春天,北京中南海里,一间朴素的会议室内正在召开一场特殊的会议。
与会者都是当时中国科技界的顶尖人物:钱学森、钱三强、王淦昌、彭桓武......这些响当当的名字,此刻都围坐在一张长桌旁,神情专注地听着台上那位身材魁梧的军人讲话。
这位军人就是聂荣臻元帅,此时的他已经担任了中央专门委员会副主任,负责指导"两弹一星"的研制工作。
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。
刚刚过去的1961年,是新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份之一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还要不要继续进行耗资巨大的核武器和导弹研制?很多人心里都打着问号。
就在这时,聂荣臻站了起来,他环视了一圈在场的科学家们,缓缓开口说道:"同志们,我想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。
搞'两弹一星',不是为了和谁比阔气,而是为了让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起来说话有底气。"
停顿了一下,聂荣臻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:"。
我们宁可勒紧裤腰带,也要把这件事搞成。
这不是面子问题,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!"
这番话说完,整个会议室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。
多年后,参加这次会议的科学家们回忆起来,都说聂帅那天的话,至今还在他们心中回响。
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?为什么能让这些科学巨匠们如此难忘?
【一】从战士到科技统帅的转变
要理解聂荣臻那番话的分量,得先从他的经历说起。
聂荣臻1899年出生在四川江津,早年投身革命,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聂荣臻其实有着深厚的理工科背景。
1920年,他远赴法国勤工俭学,在那里接受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。
虽然后来投身革命,但他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理解,远超一般的军事将领。
新中国成立后,聂荣臻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,负责全军的装备和科技工作。
1956年,他又担任了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,开始全面负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。
从一个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的战士,到统筹全国科技力量的领导者,这个转变对聂荣臻来说并不容易。
但他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组织才能。
1957年,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,这给聂荣臻极大的震撼。
他意识到,在现代战争中,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。
中国如果不能在高科技领域有所突破,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。
【二】艰难决策中的坚定信念
1959年,中苏关系开始恶化,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专家,带走了所有技术资料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,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很多人开始动摇了。
有人提出,中国的经济基础太薄弱,技术力量太单薄,根本不具备研制核武器的条件,不如等条件成熟了再说。
还有人认为,与其花巨资搞核武器,不如把钱用在改善民生上。
但聂荣臻不这么看。
他深知,在那个核武器横行的年代,一个没有核威慑能力的国家,根本无法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安全保障。
在一次内部会议上,聂荣臻说了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:"有人说我们穷,搞不起核武器。
我说,正是我们穷,才更要搞核武器。
富人可以用钱买安全,穷人只能用实力争取安全。"
这番话道出了聂荣臻的真实想法。
他明白,对于新中国这样一个刚刚站起来的国家,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,就没有真正的独立和尊严。
1960年,中国经济遭遇严重困难,"三年自然灾害"让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。
在这种情况下,还要不要继续进行"两弹一星"的研制?这成了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。
【三】科学家的精神导师
在那个艰难的年代,聂荣臻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、资金问题,更要解决人心问题。
很多科学家远离家人,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日夜奋战,生活条件极其艰苦,心理压力也非常大。
聂荣臻深知,要搞成"两弹一星",光有物质条件是不够的,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。
作为这项伟大事业的总指挥,他必须首先成为这些科学家们的精神支柱。
1961年,在青海的一个导弹试验基地,聂荣臻看到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正在深夜里调试设备。
这位工程师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,眼圈发黑,但依然专注地盯着仪表。
聂荣臻走过去,拍了拍这位工程师的肩膀,说:"小伙子,身体要紧,工作重要,身体更重要。
我们搞科研,是为了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,可不能把自己累垮了。"
这样的场景,在那些年里经常出现。
聂荣臻总是能在关键时刻,用最朴实的话语,给科学家们以最大的鼓励和支持。
1962年那次著名的会议,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召开的。
当时,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,世界似乎随时可能被核战争的阴云笼罩。
古巴导弹危机刚刚过去不久,全世界都感受到了核武器的威胁。
在这种国际环境下,中国的"两弹一星"研制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一方面,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核武器极为敏感;另一方面,国内的经济困难又让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雪上加霜。
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聂荣臻召集了这次特殊的会议。
参加会议的都是当时中国科技界的顶尖人物,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对项目的前景感到担忧。
聂荣臻看出了大家心中的疑虑。
作为这项伟大事业的总负责人,他必须在这个关键时刻,给所有人一个明确的答案。
"同志们,"聂荣臻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,"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有疑问。
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,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搞下去?我的答案是:不但要搞下去,而且要加快进度搞!"
他停顿了一下,环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,接着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都记忆犹新的话。
但这句话的完整内容是什么?为什么会让这些科学家们如此难忘?
【四】那句永恒的话语
"我们搞'两弹一星',不是要称霸世界,而是要打破核垄断!"聂荣臻的声音铿锵有力,"帝国主义者有核武器,他们就敢欺负我们。
我们有了核武器,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了。
这不是为了战争,而是为了和平!"
听到这里,在场的科学家们都感到热血沸腾。
这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,而是来自一位老革命家内心深处的真实感悟。
聂荣臻接着说:"有人问我,中国这么穷,为什么还要搞核武器?我告诉他们,正是我们穷,才更需要有自己的核武器。
富国可以用经济实力说话,我们只能用科技实力说话。"
钱学森后来回忆说,聂帅那天的话让他想起了一句古诗:"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"
在最困难的时候,聂帅给了大家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。
【五】科学家们的回应
聂荣臻的话说完后,会议室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。
钱三强站起来说:"聂帅,您的话说到我们心坎里了。
我们搞原子弹,确实不是为了打仗,而是为了不被别人打!"
王淦昌也激动地说:"聂帅,您放心,我们一定会把原子弹搞出来。
就算砸锅卖铁,也要把这件事办成!"
彭桓武更是动情地说:"聂帅,您说得对。
我们这一代人,就是要为后代人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。
有了原子弹,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用再受外国人的欺负了。"
聂荣臻看着这些激动的科学家们,心中也充满了感动。
他知道,只要有这样的精神状态,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中国人。
【六】实践中的坚守
聂荣臻不仅说得慷慨激昂,更重要的是,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。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他想方设法为科研人员创造条件,解决各种实际困难。
1963年,在新疆的核试验基地,生活条件极其艰苦。
科研人员住的是简陋的帐篷,吃的是粗茶淡饭,但大家的斗志依然高昂。
聂荣臻亲自到基地慰问,他对大家说:"同志们辛苦了!你们现在吃的苦,将来会变成全国人民的福。"
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,聂荣臻经常亲自协调各部门的关系,解决各种技术和后勤问题。
有一次,因为某种特殊材料的供应出了问题,可能会影响试验进度。
聂荣臻得知后,连夜召集相关部门开会,直到问题解决才离开。
【七】历史的见证
1964年10月16日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。
当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那一刻,聂荣臻和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在庆祝会上,聂荣臻再次提到了两年前那次会议上的话:"同志们,我们说过,要让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有底气。
今天,我们做到了!"
钱学森在回忆录中写道:"聂帅那天说的话,不仅鼓舞了我们,更重要的是,它成了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支柱。
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,我们就会想起聂帅的话,然后继续坚持下去。"
王淦昌晚年时还经常对学生们讲起那次会议:"聂帅告诉我们,搞科研不仅是为了自己,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。
这句话改变了我们对科研工作的认识,让我们明白了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。"
【八】精神的传承
聂荣臻的这番话,不仅激励了当时的科研人员,也成为了后来几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财富。
在中国的航天事业、核工业发展过程中,这种"为国争光、为民族争气"的精神一直在传承着。
1999年,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上,当年参与"两弹一星"研制的科学家们再次聚首。
已经年过古稀的钱学森颤抖着声音说:"聂帅当年的话,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。
他说我们搞'两弹一星',是为了让中国人说话有底气。
现在我们真的有底气了!"
按天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